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97.10.23福研課程

一開始老師就進入山上寶訓,以前以為就是那八福,不過今天才知道原來是馬太福音5-7章都算是山上寶訓!登山寶訓主要給三種人,在馬太福音5:1-2:『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第一種人就是一般會眾,第二種人就是使徒,第三種人就是我們現在讀經文的自己!麥康基布斯長老說十誡和山上寶訓是一切文明政府和個人文明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接受這些教訓,那麼這個政府必定腐敗,個人必定會走向毀滅!老師發了一張紙,要我們把八福寫上去,然後再用簡單的話解釋一下,順便想個自己或別人的經驗或見證,再討論為什麼這可以讓我們更加幸福,最後就是可以做些什麼來改進!

態度/行為--->甚麼意思--->舉例--->為何它令你更加幸福--->現在開始,我可以做什麼改進呢?1.虛心-->我時時需要主-->這個讓我想到當我遇到考驗的時候,我開始習慣跟神溝通,以前可以會想要找人討論,想要找人給意見,直到發現考驗沒有人可以幫忙的時候,才發現只有神才能幫助我,於是我開始習慣跟神溝通的生活,幾乎什麼事情都會跟神講,有什麼問題也會跟神溝通,老師就說這是一個狀態,讓我們可以時時處於虛心需要神的狀態,我也很喜歡這種感覺,的確一切都變的很有安全感,也當然會感覺幸福囉!

2.哀慟--->依照神的意思憂愁、悔改--->這讓我想到我以前跟同事有一些不好的經驗,當時我不太想看到他,有一天神要我悔改寬恕他,我花了幾天悔改,我發現之前那種不快樂消失了,後來也跟這個同事有良好的關係,真的如果依照神的意思去悔改自己的罪,是最快樂最幸福的!

3.溫柔/溫順--->不易被激怒/順服主的教導--->我發現這是我還蠻弱的弱點,常常會對小孩發火,哈哈...不過順服主的教導讓我想到胡讓的演講,他說我們都是一群耳朵很重的人,都會聽不到神要我們去做的事情,老師說如果我們有虛心,我們還需要溫順,這真的很重要,如果什麼都跟神討論,結果神告訴我們該這麼做,我們還是照著自己的意思做,那我們就白費時間跟神討論事情!

4.飢渴慕義--->渴望正義---->上福研,聆聽總會教友大會、參加聚會、去聖殿都是讓我們渴望去做正義的事情的表現-->這樣可以了解今生的使命和來生的意義

5.憐恤--->善待他人不報仇--->我婆婆最近發生一些房子買賣的糾紛,我婆婆說他知道他如果真的告我們其實他一毛錢搞不好都拿不到,只是我婆婆還是對他很有愛心,看他為了房子的事情煩惱到瘦巴巴的,又一個女人要養自己的老媽媽,最後我婆婆也不想為了可能打一兩年的官司而煩心,所以就跟他和解,當初想想我跟我婆婆都對他很好,把他當好鄰居在對待,後來對方為了一點錢而撕破臉,我跟我婆婆都有一種好心被狗咬的感覺,我自己也氣很久,心想怎麼會有這麼小人的人,不過後來神要我憐恤這樣的人,他多拿這筆錢就當作是施捨他,現在反而就不會為了他而耿耿於懷,也不會有想報復的心情,就是用博愛的心來看帶他就會很快樂!
6.清心--->心要純潔,易於接近聖靈而認出神---->我只知道清心的人會心無雜念,一點做惡的想法都沒有,這是我在尼腓三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大家都非常合一,大家都沒有做惡的念頭,我都覺得這真的很難耶,尤其這個末世時代!呵呵

7.使人和睦---->不煽動人紛爭--->這讓我想起在埔里當單成的日子,當時我跟一姐妹有點誤會,當時我覺得很無辜地被他用冷淡來對待,有次禮拜一單成家人家庭晚會他跟一個女青年坐在一起,旁邊坐著一個有嚴重憂鬱症的姐妹,當時跟我有誤會的姐妹一直跟女青年竊竊私語,不時打擾到我們旁邊聽課的人的情緒,其實我那時後也不太舒服,只是沒想到那個憂鬱症的姐妹就抓狂罵他們,女青年和那個姐妹就很丟臉的跑出去,當時我是不太想幫那個姐妹講話,但是我還是問了那個憂鬱症的姐妹怎麼會抓狂,那個憂鬱症姐妹也很懊惱自己剛剛這麼衝動,他解釋著說他們一直在旁邊講話嘻笑,感覺非常幼稚,讓他真的非常不舒服,而我那時候應該是瘋了吧,居然跟他說:那個姐妹是為了讓那個女青年不會覺得這個單成家人家庭晚會太無聊,所以才會配合他的年紀跟他講話表現幼稚了點,他不是故意這樣讓你不舒服的!後來那個憂鬱症姐妹就好了,我也趕快追出去找那個姐妹,只是那個姐妹早就飛快的消失在教堂中了,當時我有個聲音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必稱為神的兒女!後來我趕緊打電話給我的分會會長,我跟我的分會會長說我真的瘋了,我怎麼會幫這個姐妹講話,明明我自己也很討厭他剛剛這麼吵這麼幼稚,我的會長就說:你做的很好!這個經驗讓我印象深刻,讓我知道要使人和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拋下自己的好惡才能做的到!

8.為義受逼迫---->堅守神的命令而受嘲笑迫害--->我想我目前遇到的迫害就是當一個全職媽媽吧,很多人都會覺得我很幸福,其實一點都不幸福,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還要面臨多方的壓力叫我去工作,連教友都會這樣講,可見要堅持神的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相信就像這節經文所講的祝福,我之後一定會有神的祝福的!

馬太福音5:13-16:『「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這裡用鹽來比喻好行為和聖約,鹽有防腐的作用,這光就是耶穌基督,在尼腓三書18:24:『因此,舉起你們的光,照耀世界。看啊,我就是你們要舉起的光--那就是你們見我所做的事。看啊,你們以看到我向父禱告,你們也都見證了。』耶穌基督真的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之前我在接受一些關於婦女身分的教導,幾乎都是講到要重視母職,不管我們有沒有結婚生小孩,母職都是一個姐妹最該重視的部分,如果在今生一個會重視母職的姐妹,在來生他也會重視,於是我想到如果一個姐妹沒有重視他身為一個姐妹所擁有的母職責任,從來沒有打算結婚,更不想生小孩,我還真不知道他在今生只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有什麼意義,就好像鹽失去了味道,就不可能被拿來食用了,只能被丟掉踐踏,讓我想到教義和聖約131:6提到的一個人在無知中得救是不可能的一樣。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分,不知道要遵行什麼道路,我們就像無知的人是不可得救的,只有認識自己是神的兒女,認識耶穌基督的救贖,並且遵行耶穌基督的榜樣和道路,我們才能真正得救!

耶穌基督談到關於摩西律法和祂來到這個世上要成全摩西律法,讓我們開始遵守更高一層的律法,在每個福音期的轉變當中都會有叛教的事情發生,這時後就會出現先知,福音期的構成要素有三,第一是福音教義教儀和聖職,第二是會有一段時間,第三是會有一位蒙受權柄的僕人!從亞當-->以諾-->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基督--->斯密約瑟,李海、雅列也都算是一個福音期!在耶穌的時候就成全的摩西的十誡律法!

論到不可殺人,耶穌在馬太福音5:22-26教導:『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裡了。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裡出來。」』老師談到斯密約瑟如果跟他的太太吵架,他勢必無法進行翻譯的工作,這時後他必須趕快跟他老婆認錯,才能繼續翻譯!就像我們在從事事工一樣,如果跟自己的同工有分歧時,勢必是無法為神的事工推進!這真的是一條非常不容易的誡命,從不可殺人到不可以跟弟兄動怒,從外在的行為變成內心的狀態,當我們跟弟兄動怒,最大的懲罰應該就是沒有平安和聖靈的感覺!

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姦淫了。

人若休妻,就當給他休書--->只是我告訴你們,凡休妻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叫他作淫婦了;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

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只是我告訴你們,什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他的腳凳;也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著你的頭起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黑變白了。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或作就是從惡裡出來的)。」在耶穌的時代,許多猶太人相信違背以主的名所立的誓約或承諾不可不兌現,但是如果以聖殿或是城市之名起誓的就可以不用去做。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這是公道與慈悲的對立,所以我們可以以暴制暴,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八福當中的憐恤精神!
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我想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當我們可以這樣做,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和快樂。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老師講到這不是一個今生會達到的目標,但是我們今生就像是在爬樓梯一樣,每努力爬上一格,我們在來生才能再努力的爬上去,但如果今生就不爬,不願意進步,那我們在來生就不可能有機會爬上來生的階梯,今生就是為了迎見神而做準備,雖然不知道來生會怎麼樣,該做什麼事情,但我很清楚知道,今生神要我們去做的事情就努力做就對了!

最後老師問我們,神既然叫我們當世上的光和鹽,但是在第六章講到施捨、禱告、禁食都提到不要故意叫人看出,那到底該怎麼做呢?我那時候也想不太確切的字眼,就回答說:跟心態有關啦!人後老師就叫我們比較5:16:『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和6:2:『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原來是榮耀神或是人的態度!

今天老師還提到一個重點,那就是金科玉律,在馬太福音7:12:『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套用孔子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沒有留言: